道教

道教,属于一种一元泛灵信仰。道教的创世观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相信众生皆有灵,道理上众生皆可通过修炼成仙,则众神仙很多是来自人间,众神仙皆是人通过"道"衍化而成。虽说众生皆可修炼,然而众生之中有某类能够比其他的更容易悟通大道;有某类众生要悟道则极为困难。道教诸门派对此有不同的诸传释,《太平经》称"上善的"(或"至善的"、"善种的",有极致完美的意思)更容易悟道,修道对于"上善的"来说,如同须臾之学,也就是一刹那的事。《太平经》又称惟"带天命的"才能成仙,但众生皆不知天数,惟有通过修道去脱劫;而北魏道士寇谦之将难以悟道的众生理解为"鬼道众生"、"杂乱的",存在于三恶道。任何属于离间、诽谤、破坏、阻挠、杀害修道众的,无论是想象的或是实行的,都是道教的恶罪,犯者死后会进入阴间地狱,历诸世皆不能脱劫,并且作为诸神的奴仆。道士通过修炼去脱离尘世,成为拥有各种法力的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所以道教众神仙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

原始道教并无所谓最高神祇,亦不供奉任何神像,亦无任何宗教符号,修道的方法亦不止一种,原始道教所说的"三清"只是世界的原始形态。道教否定唯一真神的存在,其理想境界不同于佛教所说的涅槃,又没有印度教的阶级观念。道教的众神仙都是长生不老,无性(可说是雌雄共体,亦可以说是能够随意变化形态),有能力存在于凡人无法抵达的诸仙境之中(洞天福地)。道教的理想世界是世俗的,相信得道的众神仙会返回人间,并使用诸法术济世,也司道化地狱之职,这与佛教的圆寂便有很大出入。道教于汉代末年在中国势力庞大,以至于早年佛教徒为了进入中国,曾依附道教,并自称是"浮屠道",是道教诸分支之一,并提出老子化夷说。根据老子化夷说,佛教其实亦源出老子,与道教同源。后来一些道教派别也有称呼佛祖为金仙,列作道教众神仙之一。佛教中的一些用语也有来自原始道教,例如"玄关"一词后来被佛教禅宗使用。

道教最早可追溯至汉族的原始宗教。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阴阳家、诸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之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秦始皇在位期间,曾派方士徐福入海寻找蓬莱神山及仙药,惟徐福后来滞留亶洲不回。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诸初期道教思想,黄老道并为汉代所崇尚。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诸多宗派。至东汉末年出现五斗米道(后来的天师道)。天师道以老子为先师,其诸基本经典分别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以长生不老或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诸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以及行气、导引等。主要活动在成都周围,也可能在少数民族中传播。许多学者认为天师道与当地少数民族所盛行的巫术有很密切的关系。众道士能替众信徒上章向三清、玉帝、三官等众神,许愿求福。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道,于往后发动了黄巾起义,被朝廷镇压及经过多年战争而消亡。道教于东晋末年传入越南,五斗米道孙恩在江南发动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部逃至交州,得到越南人李脱帮助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李脱赴水自尽。吴朝以后,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后建立过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和后陈等朝代。至南北朝,道教派别众多、各派教义戒律各不相同的情况仍旧。北魏道士寇谦之吸收佛教轮回观、业力因果、诸天地狱等诸概念改革道教诸教义,又仿照佛教诸戒律和诸法会仪轨托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诸戒律和破地狱等诸科仪,废除了"集体黄赤之术"、"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气之术"等诸习俗与诸教理。经过宗教改革,北魏立道教为国教,标志着国家承认了道教为统一合法宗教。到唐朝时太宗皇帝尊崇老子为唐朝皇室之祖。道教在唐太宗与唐高宗的大力推行下,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注 1]。至此道教传入朝鲜半岛。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2]。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处机又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弥、比丘、菩萨三坛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坛大戒,且规定众清信士必须经受戒仪式、由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全真道自此成为佛教化最深的道教派别,其神祇体系亦吸收了佛教菩萨,这些戒律也为全道教普遍遵守。

道教与中国民俗文化和中国神话高度结合,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少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源于道教道教的诸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诸方面的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众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历史上不少皇帝信奉道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晋的简文帝,北魏的明元帝、太武帝,宋朝徽宗赵佶,明朝世宗朱厚熜。唐朝道教的地位甚至凌鴐于任何其他诸宗教。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汉族和一部分瑶族、壮族信奉道教。另外,道教的一些神仙如关公,在满族、藏族等诸民族中有一定影响。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中国共有道教诸宫观九千余座,乾道、坤道等众五万余人。

概论

道教属于一元泛灵信仰,寻求得道成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道教吸收了先秦百家之一的道家的哲学,以"道德"为核心的信仰体系。直到汉朝中后期有教团产生:张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建立二十四治。至南北朝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已相当接近现代[5]。唐代太宗皇帝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

现在的道教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诸宗教观念和诸修炼方法,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先师,其诸经典有《道德经》等,寻求得道成仙。道教的诸修炼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外丹、炼气、导引、内丹,和科仪。道教众神仙分为内丹修炼者、功德成神者、与道术修练者。

中国道教

先秦
道教最早可追溯至汉族的原始宗教。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阴阳家、诸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之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诸初期道教思想。秦始皇在位期间,曾派方士徐福入海寻找蓬莱神山及仙药,惟徐福后来滞留亶洲不回。

汉代
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又《三国志·张鲁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典略》:"熹平中(熹平为汉灵帝年号,172—177年),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光和为汉灵帝年号),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咒)。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监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习,号为监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在《典略》这段文献的记载中,裴松之误以为张脩是张衡。姑且不论诸人名是否有误;但可以很清楚看出当时诸教派相当多;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一样,都仅能算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支流;在当时的道教,不仅仅是张陵张鲁一家而已。而且或说张陵撰,或说张鲁撰,常以"伪伎"一语,来攻袭其他诸教派,可以看出当时不仅道教的诸派别多,还常互相攻击。又张道陵所传之经,称为正一经;而《云笈七签.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大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曰《正一新出仪》。"由张陵的标榜"新出",可知当时诸旧经、诸旧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才会定向分裂,成为多种不同的诸教派;由此可印证道教不创自张道陵。因而若以道教归属于张道陵所创不合乎于史实。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

东汉末年

至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天师道(五斗米道)。天师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教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张鲁自命诸侯,占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30年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修在汉中创立了五斗米道,而张鲁只是继承人。因为,曹丕所作的《典略》记载:"灵帝熹平中,妖贼大起, 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脩法,略与角同⋯⋯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在提到灵帝时妖贼大起时,提到了张脩和五斗米道,但没有提及张道陵和张衡父子。《典略》还点明,五斗米道本来起源于张脩,后来张鲁夺取了汉中,因为百姓相信张脩的五斗米道,便对其进行增加修饰,把天师道创始人的身份安在了自己的祖父张道陵身上。

同时期在中原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他曾组织民众起事反抗东汉王朝,史称黄巾起义。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宗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订定道教诸经书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卜筮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思潮逐渐融合。道教诸教派也于此时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态初具。。

魏晋南北朝
东晋中后期,江南的杜子恭所传的道派也属于天师道一系,影响所及很广,东晋上下都礼敬他。谢灵运自小被送到杜明师处抚养长大。杜子恭废除了入道者必须交纳五斗米的规定。东晋末年,杜子恭去世后,这一区道徒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教的群众基础发动叛乱,被东晋朝廷镇压,但是五斗米教仍然存在。杜子恭的玄孙杜京的影响力很大,与上清派关系密切。但是张道陵一系的天师道自张鲁死后,就传承不明。

传入交州
最早期道教传入越南最早是在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孙恩在江南发动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部逃至交州。而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赴水自尽。吴朝以后,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后建立过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和后陈等朝代。在此期间,中国和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时道教随着移民而传入。

第一次宗教改革
至南北朝,道教诸派别多、诸派教义戒律各有不相同的情况仍旧。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革新五斗米道,清整道教张天师派系,创立新天师道。 天师道在寇谦之改革后,他这一脉被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另外,继承葛洪思想的陆修静一脉,则号称南天师道。寇谦之吸收佛教轮回观、业力因果、诸天地狱等诸概念改革道教诸教义,又仿照佛教诸戒律和诸法会仪轨托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诸戒律和破地狱等诸科仪,废除了"集体黄赤之术"、"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气之术"等诸习俗与诸教理。至此,道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教体系和神仙体系,宗教形态达到成熟;北魏立道教为国教,标志着国家承认了道教为统一合法宗教。

隋唐
唐朝时太宗皇帝崇老子(李耳)为唐朝皇室(李姓)之祖。然而,道教诸派别分立且相互时有龃龉的情况未得到根本解决。后明朝张正常等撰《汉天师世家》给出了一个完备的传承系统,并得到了当时朝廷的认可。

传入高句丽
道教于7世纪传入朝鲜半岛。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丽荣留王曾请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教义。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

宋元
到宋真宗时,有了对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的明确记载。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而张天师之天师道,从此也常被称为正一道。

第二次宗教改革

据清代道士王常月称,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处机又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弥、比丘、菩萨三坛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坛大戒,且规定清信士必须经受戒仪式、由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全真道自此成为佛教化最深的道教派别,其神祇体系亦吸收了佛教菩萨,这些戒律也为全道教普遍遵守。

道教诸教义主要融合自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说,无宗教形态;道教是宗教,虽奉老子为教主,庄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庄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创世观
天师道从创宗之初,汉代张道陵老子的《道德经》为其本经典。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诸过程,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人类通过诸修炼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称为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五劫
道教指天地初分及化生万物的五大劫,万物演化的五个时期。《双槐岁钞》:老氏之书曰:"天地之数有五劫。东方起自子,曰汉,为始劫。南方起自寅,曰赤明,为成劫。中央起自卯,曰上皇,北方起自午,曰开皇,俱为住劫。西方起自酉终于戌,曰延康,为坏劫。

生死观

道教信仰中,相对于人间,有鬼、神仙所居的"幽冥"、"天界"、"仙境"一说。幽冥,又称阴间、阴司、黄泉、幽都,主管人间生死寿夭,对生前善恶赏罚,为阴曹地府之所在天界与仙境

道教属于一元泛灵信仰,众神仙皆是从人由道衍化。在道教中,若人得道,就可成为神仙,可以进入仙境。《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著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天庭就是神仙的国度。又有以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地上天国都城的说法,《广黄帝本行记》:"青城,天国之都"。在道教中,天上设有以玉皇上帝为首的天庭,和民间信仰不同的是,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而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职能是承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按《云笈七签》"天地部",天共有三十六层。

道教有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道教世界观认为天庭有玉皇大帝统治万神,地狱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的概念,地府与海洋作为天庭的附属,而天、地、海三个区域的主神即三官大帝道教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王水晶宫的一系列众神仙,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并吸收了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

《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张君房《云笈七笺》道书中"神仙"分为十个等级,以道书来说,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这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如妈祖、关帝、岳王、双忠等众神仙,本为民间的豪杰英烈,因为民间信仰而纳入道教的众神仙之一。道教早期虽然不供神像,但为了传播方便而开始塑造神像供奉,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道观之历史、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并合祀"三清"神像。此外,道教先人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众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如三尸神与庚申信仰。

现今许多人引述《封神榜》里的神尊,此种神尊皆属于小说野史,与道教诸记载有很大差别,故多半属于灵山派。。其构造体系,源自古代中国掌管刑狱的司法官僚系统。

道教强调人通过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人道为仙道的基础,强调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则全于人道,成于仙道。道教有《道德经》、《南华经》等诸经典,也包含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以及神仙家等诸内容。

众护法太保
道教有四大护法元帅,即四位卫护道教的护法神,相传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将"护法,这三十六将都是各大庙宇知名的神祇,其中以四大护法元帅为代表,四大元帅组合颇多样,如:"温、康、马、赵"、"温、岳、马、赵"、"温、殷、马、赵"、"温、李、马、赵"、"温、康、马、王"、"温、康、高、赵"、"温、张、萧、赵"、"温、周、马、赵"等,依据《三教搜神大全》。

阳间与阴间
幽冥(古时凡非阳世即幽冥,甚至包括天神与山精水魅的居住地)的概念大于地府(阴间中亡魂居住的地方),地府的概念大于地狱(地府中犯罪亡魂被拷打的地方)。一般人死后,先到各县、州、府、都城隍处接受初审,再逐步移送地府。根据《太平经》,人在世间,"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行善之人,则其在阴曹的命簿"无恶之辞","天见善,使神随之,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不仅能长寿,而且还能让子孙得福,上善之人则能成神;行恶之人,死时则入恶曹地府判罪受罚,而以后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代张道陵时,有三官大帝之说,分别为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分别管理天、地、水,而地官大帝统辖五岳名山与地府一切事宜,而又有泰山神东岳大帝为冥界主宰,因泰山是天子封禅所在,上通天庭,下通地府,故普通人死后亡魂会归于泰山之下,后来又认为酆都为冥界入口,则酆都之神酆都大帝也被奉为是冥界主宰,但两者职能、属性、部属及管辖范围几乎一模一样,民间常常视为同一神,然而在道教有说法认为两神皆共掌阴间,酆都大帝辅佐东岳大帝执掌地府,类似现今的司法院正副院长。十殿阎君则为两大帝之部下。

九泉(地狱)

一曰酆泉号令之狱,主摄天魔。

二曰重泉斩馘之狱,主摄不职典祠。

三曰黄泉追鬼之狱,主摄山魁精魅。

四曰寒泉毒害之狱,主摄江湖水怪。

五曰阴泉寒夜之狱,主摄血食邪神。

六曰幽泉煞伐之狱,主摄山林木客。

七曰下泉长夜之狱,主摄古墓伏尸。

八曰苦泉屠戮之狱,主摄师巫、逆鬼

九曰凕泉考焚之狱,主摄刑亡横死。

六道轮回概念

十殿阎罗王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受其影响,自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六道轮回、地狱等诸概念。道教的地狱更像是阴间的监狱,是亡魂受刑罚的地方。后来又有六道轮回的概念,其中地狱道是六道轮回中最恶的。"重狱"一词便是指十八层地狱。而十八层地狱分别由十殿阎君掌管,地狱中最令亡灵痛苦的,是第十八层的无间地狱。十殿阎罗王一说源于唐代,相传玉皇大帝册封阎罗王,由阎罗王统领地狱,阎罗王更分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号,称地府十王,又称十殿阎罗王,而十殿阎罗王及其一切部众受到酆都大帝与东岳大帝的管辖,负责管理地狱,还有许多的阴间事务则交由酆都六宫、阴司七十五司与四岳大帝负责。佛教认为众神仙奉地藏王菩萨为幽冥教主,并听命于旗下。

  一七、秦广大王太素妙广真君,

  二七、楚江大王阴德定休真君,

  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静真君,

  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灵真君,

  五七、阎罗大王最胜耀灵真君,

  六七、卞成大王宝肃昭成真君,

  七七、泰山大王等观明理真君,

  百日、平等大王无上正度真君,

  小祥、都市大王飞魔演庆真君,

  大祥、转轮大王五化威德真君。

第一曰监天地狱,第二曰平天地狱,

第三曰九天地狱,第四曰律令地狱,

第五曰清泠地狱,第六曰无量地狱,

第七曰太真地狱,第八曰三六地狱,

第九曰天乙地狱,第十曰黑劫地狱,

第十一女青地狱,第十二拷掠地狱,

第十三刀山地狱,第十四剑树地狱,

第十五铜柱地狱,第十六勒林地狱,

第十七火山地狱,第十八炉炭地狱,

第十九铜汁地狱,第二十锯㕰地狱,

二十一石硖地狱,二十二寒冰地狱,

二十三河伯地狱,二十四热火地狱。

十殿阎罗王各有其主、诞辰和专职,简述如下:

第一殿:秦广王蒋(传说是:东汉的蒋子文),二月初一日诞辰(一说为二月初二日),专司人间寿夭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专司等活大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黑绳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伍官王),二月十八日诞辰,专司众合大地狱。
第五殿:阎罗王包(传说是:北宋的包拯),正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大叫唤大地狱。
第七殿:泰山王董(传说是:后汉的董极),三月二十七日诞辰,专司焦热大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黄(传说是:五代的黄思乐),四月初一日诞辰,专司大焦热大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铁网阿鼻地狱与枉死城。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转世。

诸门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历史上有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为:

积善(积善派):主张行善施仁,累积功德,安己利人,达到天人相感为目的。
经典(妙真道):主要为研究道教典籍,阐释玄学哲理,推究天人奥秘。
丹鼎(金丹派):主张经由性命双修、服食辟谷等方式,达到超凡入圣、羽化登仙目的,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符箓(符录派):主要以进行飞符演法(符咒)、斋醮祈禳、拜章礼斗,以治病除煞、济人度鬼为目的。
占验(占验派):主要修为以探究命、卜、相与五行数术、预测吉凶祸福,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闾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源于锺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蒙元以后逐渐衰微,逐渐归并到全真道中。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时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二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另外据教内所传典籍,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个教派。

全真道信徒称为清信士等,受三归五戒后称居士,俗家弟子互相尊称师兄、师长、道友、道侣、同道、同参等。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阳创始后即有出家制度延续至今。正一派的出家制度则先于全真教,并有多位历代高道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最著名者为成就天师的萨守坚。出家者则称谓较多,一般尊称道长、仙长、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爷、真人(位列仙班者,义为纯真无垢之仙人)、高道等,另有高真、高功、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黄冠(男性)、女冠(或女黄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刚出家的年轻人)。根据全真、正一派别的不同,又有全真道士、正一道士的异称;全真斋醮道士称法师,正一斋醮道士称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从事丧葬仪典者称乌头道士;全真还有炼师、嗣师(未受戒)、宗师(已受戒)、律师(方丈)、大师(司戒坛者)。全真道道观内主持事务者称住持,是以理事房间为方丈长宽得此名;方丈以下的总管称监院;接待信众、宾客者称知客。张陵及其后嗣称天师,全一派亦有道士自称天师的。

宫观

道教的宗教场所是宫观。宫观可以分为两种: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早期宫观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握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

修炼和修道 (道教)

炼丹
内丹术和外丹术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等内容。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亦有认为"三元"指元精、元气、元神。

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当致死的例子,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另外,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道教戒律
原始道教并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并不要求素食,不禁食肉饮酒。古时祭天采用牛、羊、豕,且须用酒,因此早期道教显然不禁止酒肉。后来,由于外来的佛教传入,才使得道教发生变化,仿照佛教制造了一些清规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由北魏寇谦之创立,因为早期张道陵所制的道戒不严。到北魏时期道戒松散各成一体,教职多为父承子继。到了隋朝根本废除集体黄赤之术和交五斗米入道。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全真三堂大戒在清朝白云观高道王常月于《钵鉴》中称丘处机革新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戒。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4]。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术
道术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𫏋、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一、存思、辟谷等多种,具养生之效也被人归为气功。五术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后三术又归类于术数。五术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仪式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饮酒、不食肉,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中国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道教的法器有香、符。

与道家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

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查清儒教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参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参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素食等。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吃素的人,但未有大力提倡者,而是到了梁武帝时才流传全国。对佛教的学习,最明显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坛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斗。

佛教的面燃鬼王是观音菩萨化现,道教则说是太乙救苦天尊所化身,就是地狱一切亡灵的领导者,为亡灵分衣施食,并随之于中元节升上阳世,监督众鬼。佛教认为东岳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阎君、面燃鬼王等诸神仙,都是渡化地狱众生的地藏王菩萨的诸护持者。

好友分享:

相关推荐列表

  • 道教
  • 中国道教神谱
  • 洞天福地
  • 黑白无常
  • 七十二福地
  • 三十六小洞天
  • 十大洞天
  • 太阳星君
  • 斗姆元君
  • 太元圣母
  • 东王公
  • 玉皇大帝
  • 元始天王
  • 道德天尊
  • 灵宝天尊
  • 元始天尊
  • 三清三境
  • 三清道祖
  • 斗姥天尊
  • 东华帝君
  • 西王金母
  • 五方五老
  • 玉皇上帝
  • 地母元君
  • 四极大帝
  • 紫微大帝
  • 长生大帝
  • 天皇大帝
  • 青华大帝
  • 三官大帝
  • 普化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阳星君
  • 太阴星君
  • 五德星君
  • 五斗星君
  • 二十八星宿
  • 风、云、雷、雨诸神
  • 玄天上帝
  • 女娲娘娘
  • 九天玄女
  • 城隍尊神
  • 神农大帝
  • 轩辕黄帝
  • 太上道祖-老子
  • 正一天师-张道陵
  • 文始真人-尹喜
  • 陆通真人
  • 净明真君-许逊
  • 南华真人-庄子
  • 三茅真君
  • 少阳帝君
  • 正阳帝君
  • 孚佑帝君-吕仙祖
  • 海蟾纯佑帝君
  • 重阳祖师
  • 魁斗星君
  • 鬼谷仙师
  • 东岳大帝
  • 司命真君
  • 文昌帝君
  • 关圣帝君
  • 保仪尊王
  • 天上圣母
  • 保生大帝
  • 临水夫人-陈靖姑
  • 武穆岳王
  • 开漳圣王
  • 广利尊王
  • 三山国王
  • 灵安尊王
  • 广泽尊王
  • 延平郡王
  • 清水祖师
  • 田都元帅
  • 五府千岁
  • 豁落灵官
  • 正一玄坛赵元帅
  • 斗口灵宫
  • 地祇太保
  • 都雷太岁
  • 福德正神
  • 西秦王爷
  • 何仙姑
  • 武财神-赵元帅
  • 法主公
  • 南斗星君
  • 南岳大帝
  • 张三丰
  • 张果老
  • 净明祖师许真君
  • 注生娘娘
  • 七爷 八爷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 八仙-钟离权
  • 八仙-蓝采和
  • 中坛元帅
  • 中岳大帝
  • 四灵之首-龙
  • 巧圣仙师
  • 龙之九子
  • 萨真人
  • 古公三王
  • 苏府千岁
  • 安太岁与犯冲太岁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