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号梓潼帝君,为掌理世人禄籍之神。依据明史礼志说:「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封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岁二月三日生辰,遗祭」按文昌帝君曾降笔于世,作梓潼帝君化书,自述其身世说:「予生于周初,迄今有七十三化矣。西晋之末,再游人间之初,忽至会稽之阴,见一隐者,年五十许,具香灯仰天而祈。时中春之夜,天文灿烂,张翼二宿昭然在上。俯而听之,隐者姓张,适符列宿之一,予于是生焉。张氏出黄帝之子名挥,始造张罗网,世掌其职,子孙因以张为姓,显于吴地、予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夜中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袪瘟,行之果验,天帝乃命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史记:「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因此,文昌即是司科甲主文衡之星宿。文昌宫,一般认定是「主文运的星宿」,如从古代史部的记述考实,它在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中,都是天文学上的星名,我国上古因有星辰的信仰,所以道教亦有星宿的崇拜。文昌宫的六星是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属紫微垣。索隐的说法是:「上将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灾咎、司中主左理也。」六星各有专司、掌管天下文运禄籍,故为士人学子所崇拜。

 民间亦有合文昌、三台、文曲、魁钺、奎宿为五文昌的,庙祀亦有以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及关圣为五文昌的、文昌大洞仙经为道教重要经典,而文昌功过格及阴骘文则为衡计世人日常为善为过的范书,都是道者应知的。

 道教的经典亦有道品经、霞品经和桂品经的分类,桂品经就是「文昌的规范」,亦即文昌帝君大洞真经,文昌帝君纯孝经及文昌帝君本愿经也。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简称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祇。中国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可见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文昌帝君是蜀王张育、梓潼神亚子与文昌星君等三个神灵合并而成的神明。时人认为"蜀王张育"即为梓潼神"亚子"的转世化身,梓潼神为文昌星君转世,三神合并,故称其"张亚子",受士人学子敬奉。文昌帝君与大魁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关圣帝君,合称为"五文昌"。

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认为文昌帝君为武神、境主神、克瘟之神。

封敕
唐玄宗封左丞相、唐僖宗封济顺王,赐尚方宝剑,宋代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朝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道教尊为梓潼英显武烈济顺王、七曲山雷泽神济渡大王、九天去邪除瘟宏仁教忠布孝祖师、天曹桂籍司禄真君、九天六阳七曲三宫文昌武烈梓潼帝君、司禄主者权职贡举真君、开化保德宏仁大帝、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等,可见其有护持文运、保命护身、教忠教孝等功能。

源流

蜀王张育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起兵抗击前秦苻坚,自立为蜀王,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认为他是神的化身,尊奉他为"雷泽王"。

梓潼神亚子
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就在"张育祠"的附近,逐渐相传"张育"就是"张亚子"的化身。

传说,亚子姓张,又名"垩子",或"恶子"。《华阳国志》记梓潼县有"善板祠",供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九年后,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来找我。"。《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说,姚苌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果然来到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回秦地去罢!秦地无主,君主大概就是您罢!"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亚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建立后秦,登基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以祀张亚子。

唐朝张亚子的信仰非常盛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张亚子托梦,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后来唐肃宗果然自行即位,梦境灵验,故玄宗对张亚子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幷将自己的尚方剑解下来赠庙。由于唐朝天子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

蜀王、梓潼神、文昌星信仰混合

中国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会祭祀自己家乡的神灵,祈求自己的考试顺利。在北宋时,梓潼神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人格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内地学子,共同的保佑科举顺利的神祇。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视为文昌星转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而蜀地灵验之下,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终于正式诏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与文昌星信仰完全合并。《明史》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讲的其实是张育,不过民间俗信张育是张亚子的化身,并无对信仰造成妨碍。

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一十七次化身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洁不可侵。"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间之乡举里选,服色禄秩,封赠奏予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巴蜀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化身瘟祖大神,降伏五瘟神,能克服瘟疫。

其他职能
文昌帝君戎马起义,抗击胡人,为国战死,有忠君救民之功绩,被当地视为武神。

文昌帝君为梓潼县的境主神,许多乡民在遇到冤屈不平时,会向文昌帝君申诉,一如城隍爷。

《梓潼帝君化书》称,文昌帝君"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

文昌帝君在瘟疫流行时,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另外,四川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庙隐修时,遇见五瘟神欲来散行瘟疫,为了保护民众,于是他化身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或如意),另一手变为鹰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造像与陪祀神座骑

一般文昌帝君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现,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笔、持书、持扇、甚至执拂尘的造型。新庄文昌祠有文昌帝君作为儒生模样,戴笠乘禄马赶路的造型。

陪祀神为"天聋"、"地哑"两位书僮打扮的神祇,一人持毛笔,一人持簿册。代表着"天机不可泄漏"、"文运人不能知"、"文人须谦卑少言"等意义。《历代神仙通鉴》曰:"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 。"这里还提到了文昌帝君驾"白骡"。

另外,文昌帝君的前身张育,乃蜀地的将领,故亦有戎装披甲,骑战马,世称"禄马",相传能带福禄而来,俗言:"禄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在四川,这座骑被称为"驴特",是一只似马而非马的神兽,又称"四不像",载着帝君往来四方作战,讲学云游。

四川人认为,文昌帝君化身为瘟祖大神时,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或如意),另一手为鹰爪。

出生地
四川越巂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其故乡。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统计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中国大陆、港澳和台湾、东南亚一带。

据《越西厅志》载:"张亚子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卢林沟的张老夫妇家中,后勤学苦练,羽化成神"。张亚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镇:古时水观音泉边山崖上,生长有一株婆娑古树,开的花儿如 桃花,春天嫣红,秋天翠碧,掩映着水潭。此树人们称血滕树,传说枝条折断后,带淌出血浆样的汁,甚是奇异。树的石崖另有一处刻字"胜景清绝"。

越西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石上曾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上"驴特"留下的印迹。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帝君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

相关著作

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是一篇骈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来讲述其化身与训示,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文昌帝君阴骘文》在传统社会几乎无人不晓。鲁迅在《二十四孝图》等作品中,就提到了本书。在清代,《文昌帝君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三圣经"。

奉祀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梓潼宫)、文昌阁或文昌祠等等,其中以四川梓潼七曲山的七曲山文昌宫规模最大。明末万历帝甚至在京师敕建燕京梓潼宫,供入京会试的举人礼拜求福。

不仅于各大都会,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香火或神像、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是世人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公家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文昌帝君的七曲山祖庙中,也奉祀了文昌帝君的化身瘟祖大神造像。每逢疫病流行,时祷时应。

在台湾地区文昌信仰广布,或因应考生应试祈愿之需要,一般具规模的大型庙宇通常设有文昌殿,或配祀文昌帝君

供奉庙宇

四川七曲山大庙(祖庙)
台北文昌宫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文昌祠(文化部管理)
宜兰文昌庙
台南三山国王
香港[文武庙 - 供奉文、武二帝的地方](东华三院管理)
彰化员林兴贤书院

好友分享:

相关推荐列表

  • 道教
  • 中国道教神谱
  • 洞天福地
  • 黑白无常
  • 七十二福地
  • 三十六小洞天
  • 十大洞天
  • 太阳星君
  • 斗姆元君
  • 太元圣母
  • 东王公
  • 玉皇大帝
  • 元始天王
  • 道德天尊
  • 灵宝天尊
  • 元始天尊
  • 三清三境
  • 三清道祖
  • 斗姥天尊
  • 东华帝君
  • 西王金母
  • 五方五老
  • 玉皇上帝
  • 地母元君
  • 四极大帝
  • 紫微大帝
  • 长生大帝
  • 天皇大帝
  • 青华大帝
  • 三官大帝
  • 普化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阳星君
  • 太阴星君
  • 五德星君
  • 五斗星君
  • 二十八星宿
  • 风、云、雷、雨诸神
  • 玄天上帝
  • 女娲娘娘
  • 九天玄女
  • 城隍尊神
  • 神农大帝
  • 轩辕黄帝
  • 太上道祖-老子
  • 正一天师-张道陵
  • 文始真人-尹喜
  • 陆通真人
  • 净明真君-许逊
  • 南华真人-庄子
  • 三茅真君
  • 少阳帝君
  • 正阳帝君
  • 孚佑帝君-吕仙祖
  • 海蟾纯佑帝君
  • 重阳祖师
  • 魁斗星君
  • 鬼谷仙师
  • 东岳大帝
  • 司命真君
  • 文昌帝君
  • 关圣帝君
  • 保仪尊王
  • 天上圣母
  • 保生大帝
  • 临水夫人-陈靖姑
  • 武穆岳王
  • 开漳圣王
  • 广利尊王
  • 三山国王
  • 灵安尊王
  • 广泽尊王
  • 延平郡王
  • 清水祖师
  • 田都元帅
  • 五府千岁
  • 豁落灵官
  • 正一玄坛赵元帅
  • 斗口灵宫
  • 地祇太保
  • 都雷太岁
  • 福德正神
  • 西秦王爷
  • 何仙姑
  • 武财神-赵元帅
  • 法主公
  • 南斗星君
  • 南岳大帝
  • 张三丰
  • 张果老
  • 净明祖师许真君
  • 注生娘娘
  • 七爷 八爷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 八仙-钟离权
  • 八仙-蓝采和
  • 中坛元帅
  • 中岳大帝
  • 四灵之首-龙
  • 巧圣仙师
  • 龙之九子
  • 萨真人
  • 古公三王
  • 苏府千岁
  • 安太岁与犯冲太岁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