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蓝采和

 蓝采和之八仙之一;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记述,他原是一位行丐道士,常穿破烂衣衫,一脚着靴,一脚赤行。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呎余。在市中常醉踏歌,机捷谐谑,似狂非狂,其歌词说:「踏歌蓝采和,世间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大多率尔作,有神仙出世意,人不能测。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他把行乞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传说他后来周游于濠梁间,在酒楼乘醉,骑鹤轻升云中,冉冉仙去。元遗山有诗题其像云:长板高歌本不狂,儿曹自为百钱忙,几时逢着蓝衫老,同向春风舞一场,蓝仙本是男子,但后世戏曲中常扮着女装。蓝采和圣诞为四月六日,或说为三月六日 。

蓝采和姓许名坚,字伯通,是道教八仙之一,唐玄宗时人,手捧花篮。花篮里包罗万象,神秘莫测,芳香袭人,能广通神明,驱除邪灵。

他经常并手持大拍版,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则打赤脚,于长安市上乞讨,乞讨得来的银钱有时赠与穷人,有时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词多充满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欢于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并且身上冒出白色的热气。相传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见过他,蓝采和的容貌都没有改变。而最后,蓝采和得锺离权度化,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在八仙中排第六位。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据华轩居士最早的史料佐证为北宋乾德四年应李玄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才形成八仙之说,后有大罗神仙,八仙,其实神仙就是对老百姓做出贡献而故去的知名人士。民间有这样一说:"地方官员凡是罗姓的基本上都是实打实为老百姓做事实的"也许是一种偏见罢了。或许就是大罗神仙最早雏形。

实际上蓝采和的年龄和性别是未知的。但是很多人说他是貌似少女的男童,道教一些经典的说法是兼具男女之特征,也就是阴阳结合,加上性格古怪,使他成为八仙中最神秘难懂的角色。

据说娶了46位妻子,养育了360位子女,超过21代,蓝印文为蓝氏家族第21世后裔,石马村一带现有蓝氏后裔2000余人,他125岁时和25岁妻子结婚。

好友分享:

相关推荐列表

  • 道教
  • 中国道教神谱
  • 洞天福地
  • 黑白无常
  • 七十二福地
  • 三十六小洞天
  • 十大洞天
  • 太阳星君
  • 斗姆元君
  • 太元圣母
  • 东王公
  • 玉皇大帝
  • 元始天王
  • 道德天尊
  • 灵宝天尊
  • 元始天尊
  • 三清三境
  • 三清道祖
  • 斗姥天尊
  • 东华帝君
  • 西王金母
  • 五方五老
  • 玉皇上帝
  • 地母元君
  • 四极大帝
  • 紫微大帝
  • 长生大帝
  • 天皇大帝
  • 青华大帝
  • 三官大帝
  • 普化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阳星君
  • 太阴星君
  • 五德星君
  • 五斗星君
  • 二十八星宿
  • 风、云、雷、雨诸神
  • 玄天上帝
  • 女娲娘娘
  • 九天玄女
  • 城隍尊神
  • 神农大帝
  • 轩辕黄帝
  • 太上道祖-老子
  • 正一天师-张道陵
  • 文始真人-尹喜
  • 陆通真人
  • 净明真君-许逊
  • 南华真人-庄子
  • 三茅真君
  • 少阳帝君
  • 正阳帝君
  • 孚佑帝君-吕仙祖
  • 海蟾纯佑帝君
  • 重阳祖师
  • 魁斗星君
  • 鬼谷仙师
  • 东岳大帝
  • 司命真君
  • 文昌帝君
  • 关圣帝君
  • 保仪尊王
  • 天上圣母
  • 保生大帝
  • 临水夫人-陈靖姑
  • 武穆岳王
  • 开漳圣王
  • 广利尊王
  • 三山国王
  • 灵安尊王
  • 广泽尊王
  • 延平郡王
  • 清水祖师
  • 田都元帅
  • 五府千岁
  • 豁落灵官
  • 正一玄坛赵元帅
  • 斗口灵宫
  • 地祇太保
  • 都雷太岁
  • 福德正神
  • 西秦王爷
  • 何仙姑
  • 武财神-赵元帅
  • 法主公
  • 南斗星君
  • 南岳大帝
  • 张三丰
  • 张果老
  • 净明祖师许真君
  • 注生娘娘
  • 七爷 八爷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 八仙-钟离权
  • 八仙-蓝采和
  • 中坛元帅
  • 中岳大帝
  • 四灵之首-龙
  • 巧圣仙师
  • 龙之九子
  • 萨真人
  • 古公三王
  • 苏府千岁
  • 安太岁与犯冲太岁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