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霜降,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每年九月底(西曆10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10°時為霜降,節已入深秋,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來說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能感受到變涼與寒意,夏季的酷暑已然全消,沿海地區颱風季節也跟着結束。

該節氣在歷史上均稱為"霜降",在西夏曆法中則改稱為"露白"。霜降在10月23-24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10°

這時黃河流域一般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節氣概述

霜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進入此節氣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說明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雲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氣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有《霜降》詩云:"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霜降出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氣溫降至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氣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體,稱為霜。霜降是指初霜。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為欣賞楓葉的好時機。

《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國語•周語中》:"火見而清風戒寒。"三國吳韋昭註:"謂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論節氣,還不到霜降,這裡已經下了好幾場霜。"

氣候特點

由於凍則有霜(有時沒有霜稱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霜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台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我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瀋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綫;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我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雲南省北緯20°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而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後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准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

"霜降殺百草",嚴霜打過的植物,一點生機也沒有。這是由於植株體內的液體,因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澱,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是無情的、殘酷的。其實,霜和霜凍雖形影相連,但危害莊稼的是"凍"不是"霜"。有人曾經試驗:把植物的兩片葉子,分別放在同樣低溫的箱裡,其中一片葉子蓋滿了霜,另一片葉子沒有蓋霜,結果無霜的葉子受害極重,而蓋霜的葉子只有輕微的霜害痕跡。這說明霜不但危害不了莊稼,相反,水氣凝華時,還可放出大量熱來,1克0℃的水蒸氣凝華成水,放出氣化熱是667卡,它會使重霜變輕霜、輕霜變露水,免除凍害。

與其說"霜降殺百草",不如說"霜凍殺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現,凍是殺害莊稼的敵人。由於凍則有霜(有時沒有霜稱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霜凍。

節氣由來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物候特點

豺乃祭獸: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豺將捕獵之物排放,猶若祭祀。

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

蟄蟲咸俯: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入冬眠。

祭旗纛神: 明 沈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到九月霜降祭旗",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十六記洪武年間祭旗纛神:"旗纛廟:洪武三年建於都督府後,以祀軍牙六纛之神,每歲驚蟄、霜降祭之。",《五禮通考》:"每歲仲秋祭山川日遣官祭于旗纛廟霜降日又祭于教場至歲暮享太廟日又祭"

霜降農諺

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後。
秋雨透地,降霜來遲。
秋雁來得早,霜也來得早。
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陽紅。
霜重見晴天。
嚴霜出毒日,霧露是好天。
濃霜毒日頭。
霜後暖,雪後寒。
一夜孤霜,來年有荒;多夜霜足,來年豐收。
霜降降霜始(早霜),來年穀雨止(晚霜)。
雪打高山霜打窪。
嚴霜單打獨根草。
秋雁當頭叫,必有大風到。
晚稻就怕霜來早。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後降霜,稻穀打滿倉。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
霜降後降霜,稻穀打滿倉。
霜降前,薯刨完。
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適宜。
紅薯半年糧,好好來保藏。
紅薯本是莊稼寶,就看收存好不好。
地燥打洞,地潮搭棚。
瓜窖糟,如倉倒。
鮮瓜爛,飯丟半。
地瓜要壞,快切快曬。
棉是秋後草,就怕霜來早。
輕霜棉無妨,酷霜棉株僵。
早春棉,減產少,夏棉霜早不得了。
霜後還有兩噴花,摘拾乾淨把柴拔。
時間到霜降,種麥就慌張。
霜降,瞎撞。
時間到霜降,白菜畦裡快摟上。
缺苗補,密苗間,麥苗勻全才增產。
密了穗子小,稈軟容易倒。
稀了穗頭少,產量就難保。
以籽定苗,以苗定櫱,以櫱保穗。
芒種黃豆夏至秧,想種好麥迎霜降。
望近霜降好種麥。
迎伏種豆子,迎霜種麥子。
霜降播種,立冬見苗。
壩裡霜降點。
寒露種菜,霜降種麥。
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
麥不讓霜。
濕地無晚麥。
霜降攏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蔥,不拔就空。
霜降蘿蔔,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來。
地凍蘿蔔長。
復收揀起地裡糧,積少成多堆滿倉。
豐收第一收,精收第二收,復收第三收,三收才算收。
復收一畝數量少,萬畝復收不得了。
寧可吃到肚裡,不可瞎到地裡。
莊稼老漢不知閒,放下鋤頭拿扁擔。
扁擔不扎,兩頭溜塌。
秋天彎彎腰,強似冬天轉三遭。
出門帶鐮刀,回來挑一挑。
上窪不空手,回來不空簍。
出門樣樣收,回來過遍手,該喂牛的喂牛,能編簍的編簍,最後剩下入灶口。
留地不種麥,快着耕起來。
秋冬耕地如水澆,開春無雨也出苗。
冬耕滅蟲,夏耕滅荒。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
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氣暖和有青草。
霜降來臨溫度降,羅非魚種要捕光,溫泉溫室來越冬,明年魚種有保障。
種完麥,忙完秋,快采藕。
種完麥,忙完秋,割葦蒲,采鷄頭(米)。

好友分享:

24節氣列表

  • 大寒
  • 小寒
  • 冬至
  • 大雪
  • 小雪
  • 立冬
  • 霜降
  • 寒露
  • 秋分
  • 白露
  • 處暑
  • 立秋
  • 大暑
  • 小暑
  • 夏至
  • 芒種
  • 小滿
  • 立夏
  • 穀雨
  • 清明
  • 春分
  • 驚蟄
  • 雨水
  • 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