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落在6月6日前後(5日-7日)。在該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一詞之意,是黃河流域地區在此時稻子已結實成"種",而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芒種也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到了此時,華南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轉變為午後雷陣雨。天氣也會逐漸轉為乾熱,使得不適合夏日栽種的農作物的生長率、存活率相對降低。而長江中下游以及日本南部地區則在此時進入梅雨季節。而太陽也在芒種當天直射澳門地區。

物候

芒種在大中華地區分為三候,即:

螳螂生:螳螂破卵而出。
鶰始鳴: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開始鳴叫。
反舌無聲:反舌鳥停止了鳴叫。

至于日本,則在江戶時代由歷學家涉川春海改訂了七十二候,使之符合日本之氣候風土。因此,芒種在日本分為以下三候:

螳螂生:螳螂破卵而出。
腐草為螢:螢火蟲開始出現。
梅子黃:梅子果實黃熟。

文獻記載

《曆書》:"鬥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滿後十五日,鬥指丙,為芒種,五月節。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

《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鄭眾註:"芒種,稻麥也。"

習俗

中國古代在芒種日當天,民間會有祭祀花神的儀式,以餞送花神歸位,並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意。《紅樓夢》中也有描述此習俗之景況。而皖南地區則在芒種時節有安苗的習俗。該習俗始於明初,是為了在種完水稻後祈求秋季有好收成,以新麥麵蒸發包,將面捏成蔬果、穀物與家畜的形狀,並用蔬菜汁將其染色作為供品。至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侗族則在芒種日有打泥巴仗的習俗,當日新婚夫婦一同至田間插秧,並在插完秧苗後抓起田裡的泥巴互相投擲。河北省鹽山縣則在這天有"嫁樹"的習俗,用刀在棗樹上劃幾下,以求多結果實。日本各地在芒種時也有各種祈求豐收的農業祭祀活動。

俗諺

"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台灣南部的芒果會在芒種前後採收並上市。
"芒種蝶仔討無食":芒種時,許多花種的花期已過,導致蝴蝶沒有大量花粉可以採食。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若降雨,就會持續下到農曆五月,導致沒有任何土地是乾燥的。到了農曆六月則會轉為炎熱的天氣。
"芒種瘋鯊":台灣鹿港一帶海域在芒種前後會有鯊魚出現。
"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時,若有大雷雨降臨,即為豐收的預兆。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江蘇、安徽、四川、湖北、貴州、江西等地俗諺。有指夏季炎熱的天氣使人們變得懶散者,亦有指因陰雨天多容易滑倒者。
"芒種忙忙栽":四川俗諺,指該地中稻與紅苕移栽在芒種時接近尾聲,若栽種過遲將導致產量降低。
"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廣東俗諺,指這段期間若無雨則將乾旱。
"芒種夏至,水浸禾田":廣東俗諺,指這段期間雨多。
"芒種落雨,端午漲水":湖南俗諺,指這段期間雨多且容易淹水。
"芒種夏至常雨,颱風遲來;芒種夏至少雨,颱風早來":福建俗諺,說明芒種雨量與颱風之關係。

好友分享:

24節氣列表

  • 大寒
  • 小寒
  • 冬至
  • 大雪
  • 小雪
  • 立冬
  • 霜降
  • 寒露
  • 秋分
  • 白露
  • 處暑
  • 立秋
  • 大暑
  • 小暑
  • 夏至
  • 芒種
  • 小滿
  • 立夏
  • 穀雨
  • 清明
  • 春分
  • 驚蟄
  • 雨水
  • 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