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蜀漢河東解梁人,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五月十三日,或言六月二十四日。帝君美鬚鬢,有膽力,好讀春秋,性喜濟困扶危,重義輕利。因一時義憤,殺了一個倚勢凌人的地方惡霸而離家逃亡,奔向涿縣,因而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意氣相投,乃在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劉備居長,張飛最幼,而帝君中焉,三人誓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以興國福民為職志,適鉅鹿張角起事,以黃巾為號,殺至幽州(今河北、山東及遼寧一帶),太守劉焉出榜招兵,關張乃協助劉備募集鄉勇,擊敗黃巾,是時朝廷因宦官弄權,政法敗壞,天下開始動亂,劉備等人又未受到重用,待漢靈帝崩後,外戚可進為痛恨宦官弄權,政治敗壞,天下開始動亂,劉備等人又未受到重用,待漢靈帝崩後,外戚何進為痛恨宦官弄權,乃召河東守將董卓入朝翦除宦官,但董卓進駐京師後,反收禁軍于麾下,不但把持了朝政,而且廢去少帝,自立獻帝為皇,至此漢室江山搖搖欲墜,董卓旋即被殺,曹操則攜獻帝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時,劉關張兄弟三人,則輾轉于徐州,小沛及平原之間,經曹操之引進而劉得謁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宜城亭侯。劉備則知曹操終將為禍漢室,乃藉機脫離許都,因而受到曹兵追擊,兄弟三人兵失散,帝君為保全甘、麋二夫人,不得已而暫歸曹營,聲言「降漢不降曹」,並連斬袁紹派遣來犯的顏良、文醜兩員大將,聲名大噪,得到曹操的特殊禮遇,並請獻帝封帝君為「漢壽亭侯」。厥後探知劉備及張飛的下落,乃掛印封金,毅然保護二嫂,千里迢迢過五關斬六將,投奔古城,兄弟才復團聚。

  劉關張三人經過千辛萬苦,南取荊州,西下巴蜀,遂與魏、吳鼎足而三,劉備入川後,委命帝君鎮守荊州,一時威鎮華夏,孫權累討荊州不得,乃聯合曹操進襲荊州,帝君大發神威,擒殺于禁及龐德,其後不幸誤中了呂蒙的驕兵之計,進兵樊城,而失荊州,乃至被困麥城,敗走臨沮,途中遇伏被擒,不屈而亡,時在建安十四年冬(西元二一九)享年六十歲。同時遇害者有帝君長子關平。

 帝君升天后,顯聖屢屢,在世時忠義感人,故而深受國人景仰崇拜,蜀漢後主賜謚壯繆,後加義勇王,明神宗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達鎮天尊關聖帝君」,明崇禎時加封「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清順治元年制定春秋二祭,順治九年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時加封「協天伏魔大帝」,歷代均有封敕。民間或因帝君忠義不欺精神,又奉為商界保護神,唯近年民間流言帝君已由五教教主共選為第十八代玉皇上帝之說,不但不符宗教及神學邏輯,同時也貶誣了帝君忠義不阿的「神格」,實在荒誕不經,正式的宗教徒,切忌盲從倡導。另按帝君祭期僅台灣一地即有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及六月二十四日三種,依據「王鴻緒明史崇禮志」「明史禮志」「明會典」「大清會典」「欽定禮部則例」「燕都遊覽志」「胡棟關帝志」等記載,均以五月十三日為祭關廟之期,蓋以是日系帝君之誕日,于今雖無官祀,但民間為符史實仍應尊古循例崇祀為宜。

關羽(?年-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隷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萬人敵"。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關羽絶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來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曹操一度想遷許都以避其鋭。後曹派徐晃前來增援,而東吳背盟,遣陸遜、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景耀三年(260年),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並且視為神祇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於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是為五恩主之一。民間受《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陳壽撰寫之《三國志》,將關羽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又將該五人並稱"五虎上將",毛宗崗稱其為"三絶"之"義絶"。直至現代,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仍常有祭拜關公。

早年事蹟

關羽是河東解人。因殺了人而逃離家鄉,奔往涿郡躲避。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鄉裡募集支持民眾以組織一支義勇軍來參與保衛鄉裡免于黃巾軍的掠奪,而關羽與張飛也隨之禦侮。191年,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劉備周旋,不避艱險。

194年,劉備繼陶謙領徐州,之後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呂布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援,留下前妻杜氏和兒子秦朗,關羽以其妻沒有生子,曾向曹操請求城破後娶杜氏為妻,曹操答應。之後關羽又數次向曹操提起,曹操懷疑杜氏是否異常美貌,城破後便先去看她,見她有美色,便占為己有,關羽因此心中不安。後來曹操任車冑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曹操和劉備一同打獵,關羽勸劉備趁機殺死曹操,劉備不聽。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于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冑,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降曹與重歸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禮之甚厚。曹操壯慕關羽為人,而察知其無久留之心意,謂張遼試以人情探問。既而張遼以此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我深知曹公待我甚厚,但我受劉備將軍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始終不會留下,我必要立功報效曹公後才離去。)"張遼以關羽言報告曹操,曹公義之:"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張遼回答曹操:"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關羽受到主公的恩惠,必定會報答主公之後再行離去。)

同年二月,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先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斬顏良首而還,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三國志》只以19個字記載"斬顏良",卻是正史極少數對古代武將單挑之記錄(三國演義等民間傳說中之單挑大多為虛構)。

關羽立功後,曹操知道關羽必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是關羽盡拒曹操賞賜,四月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之,不過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而阻止[5]。當時劉備已在汝南附近,聯合劉闢等進攻曹操,於是前去該處會合。後世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讚揚曹操:"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鎮守荊州

201年,劉備攜民以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剛從隆中出來,受到劉備重視,只是由於劉備與自己情好日密,就引得"關羽、張飛等不悅",最後還是劉備出來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才作罷。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率兵分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故楚郢都)會合,但劉備于途中被曹操軍追至擊潰,幸而關羽軍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長阪會面後,魯肅隨劉備向東南斜趨漢津,在此與關羽水軍會合,接着向江夏進發。劉備聯合孫權在烏林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江陵,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絶北道斷曹仁後路,最後成功逼使曹軍放棄江陵。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即遣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這時襄樊等荊州北部為曹操所有。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總督荊州事,掌管劉備所控制之部分荊州,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孱陵。江夏郡則被曹操和孫權所分。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下令鍾繇率軍西征漢中張魯,讓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相會。在張松出言下,益州牧劉璋採納請劉備入蜀之意見,並派軍議校尉法正為使,孟達為副,各領兵2,000人,前往荊州邀請劉備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封、孟達、馬良等留在荊州。

從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攻雒城將近一年,龐統被流矢射中,重創身亡。張飛、趙雲、劉封等隨諸葛亮率軍入蜀,關羽留下鎮守荊州,馬良、麋芳、士仁、廖化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于常人,可稱得上一世之豪傑,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趕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絶群。"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璋向劉備繳械投降,益州易主,歸屬劉備。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漢中,最終降服張魯,搶在劉備之前佔有漢中。孫權派人討還荊州,劉備答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儘快解決荊州問題,回兵保衛益州,劉備以湘水為界,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給孫吳。孫權認為劉備只是敷衍,於是派太守要接管荊南三郡,被關羽一一驅逐。孫權大怒,命呂蒙率兵二萬強行攻取三郡,又命魯肅率萬餘兵馬駐軍巴丘防止關羽來救;劉備聞訊,派關羽帶兵前往爭奪,並親率五萬兵到公安作為關羽後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鋭宣稱要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雙方對峙期間,呂蒙已盡取三郡,北上與魯肅會合。於是魯肅邀請關羽會談,雙方約定軍馬各駐于百步外,僅雙方將領攜帶單刀與會,會中雙方據理力爭,但沒有共識。此時,曹操進攻漢中的張魯,武陵及零陵歸劉。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已經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劉備在奪得漢中後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同年,關羽率軍從江陵北上,發動襄樊戰役。關羽率軍進攻荊州北部的樊城,當時樊城是曹操部下曹仁駐守,曹操派左將軍于禁進行援救。于禁七軍火速增援曹仁,關羽與于禁交鋒,時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漢水驟漲,水淹七軍,于禁束手就擒,部下几乎全部投降,副將龐德被活捉不降,最後被關羽所殺。關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于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而曹操所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反而投降了關羽。與此同時,自許都以南,曹操陣營治下的梁、郟、陸渾等地的盜賊皆回應關羽的印號,願為其支黨,關羽一時威震華夏。

這使曹操與群臣商議遷徙漢獻帝所在之許都以避關羽兵鋭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勸阻,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服,可遣人勸孫權在其後方干擾、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許諾"封"江南之地予孫權,則樊城之圍自然解決,曹操同意。

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十月,呂蒙任征荊州大督,率兵西上,公安士仁、江陵麋芳開城投降。孫權親自率軍為後援。麋芳、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一開始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12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回軍江陵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多在江陵,呂蒙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餘騎。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臨沮縣章鄉南(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十二月關羽被孫權大將潘璋部將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關平、趙累于臨沮被斬殺。

蜀記記載,孫權一度有意不處決關羽,將他留下做為應對劉備和曹操的戰力;孫權近臣建言:"野狼絶不可豢養,否則一定會帶來禍害。曹操于活捉關羽後沒有立即將他處斬,自取大患,後來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慮遷都,主公難道忘記了嗎?關羽萬萬不可活命。"裴松之注則認為,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退路,羽至即斬,而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時殺關羽,焉有時間議其生死。南北朝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

身後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孫權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塚。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塚,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或稱'魂歸故里'、'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成仁,象徵孫劉聯盟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塚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沒能奪回荊州。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人物

關羽個性堅毅忠直但是剛愎驕矜,不甘屈居人下。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絶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勸解,關羽才接受。他看不起才能平庸的人,對這些人都會毫無掩飾的鄙視厭惡,其中麋芳、傅士仁十分怨恨關羽輕視自己,樊城一戰失利與他們見死不救投奔東吳有莫大關連,只有才能或品德受關羽認可的人關羽才願意友善來往,諸葛亮、張飛、廖化和忠節著名的趙累都與他交好,當年身處魏營時徐晃、張遼也與之友好。

關羽交友喜好與張飛相反,關羽愛護武士、輕視儒生;張飛則輕視武士、喜親近文人。


正史並未記載關羽妻為何人,清代馮景撰《關侯祖墓碑記》稱關羽妻胡氏,即關平之母。


正史並未記載關羽妾為何人,但民間的戲劇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故事作一點延伸,並常常提到關羽,在《關公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終。而《關公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與呂布分開以後,成為關羽之妾。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于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關羽之女,民間稱為關銀屏,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罵辱來使。在民間傳說中嫁給了李恢之子李遺,現在澄江存有夫婦二人的合墓。
關索,關羽三子,明朝成化年間說唱詞話《花關索傳》人物,後被補充進《三國演義》,正史並無記載。


關統,關興之子,娶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無子而終。
關彞,關興庶子,在關統逝世後承襲其位。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注《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德宗年間宰相關播為關興後人。

時人評價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曹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20]
孫權欲活關羽以敵劉備、曹操,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張遼:"羽受公(曹操)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溫恢:"關羽驍鋭,乘利而進,必將為患。"(《三國志· 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併兼心。"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絶倫逸群。"(《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徐晃:"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劉曄:"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
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于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董昭:"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廖立:"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袁準:"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後人評價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及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與義士的代名詞:

"值天下大亂,(劉)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陷堅摧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
"(閻)負、(梁)殊曰:'……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晉書·苻生載記》)
"李庠,字玄序,特第三弟也。少以烈氣聞。……趙𫷷深器之,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每謂所親曰:'李玄序蓋亦一時之關、張也。'"(《晉書·李特載記》)
"傉檀曰:'吾今新牧貴州,懷遠安邇之略,為之若何?'(宗)敞曰:'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禕,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斐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趙昌、張穆、邊憲、文齊、楊班、梁崧、趙昌,武同飛、羽。'"(《晉書·禿髮辱檀載記》)
"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崔延伯傳》)
"史臣曰:'長孫肥結髮內侍,雄烈知名,軍鋒所指,罔不奔散,關、張萬人之敵,未足多也。'"(《魏書·長孫肥傳》)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書·楊大眼傳》)
"薛彤、(高)進之並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以比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及將戰,(吳)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陳書·蕭摩訶傳》)
"武人略陽垣歷生、襄陽蔡道貴,拳勇秀出,當時以比關羽、張飛。"(《南史·文惠太子傳》)
"(從弟京杲)後從李光弼出井陘,督趫蕩先驅,戰嘉山尤力,(唐)唐肅宗異之,召見曰:'黥、彭、關、張之流乎!'"(《新唐書·辛雲京傳》)
"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南齊書·曹虎傳》)
"羽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殺,厚待而用其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君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則殆非戰國之士矣。曹公內能平其氣,不以彼我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於己,是猶有先王之遺風焉。吾嘗論曹公曰:是人能為善而不能不為惡,能為善,是以能享國;不能不為惡,是以不能取天下。"(唐庚《三國雜記》)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禦》)
"詠群豪之高軌,嘉關張之飄傑,誓報曹而歸劉,何義勇之超出!據斷橋而橫矛,亦雄姿之壯發。"(《晉書•列傳第五十七》)
虜主元宏遺虎書曰:"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嬰閉窮城,憂頓長沔,機勇兩缺,何其嗟哉!"(《南朝梁·南齊書列傳第十一》)
"朱異之徒,積受金貝,遂使咸稱胡、趙,比昔關、張,誣掩天聽,謂為真實。"(《梁書•列傳第五十》)
"齊孫臏晏嬰、晉程嬰公孫杵臼、燕樂毅、漢曹參陳平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關羽張飛諸葛亮、唐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李靖李績尉遲恭渾瑊段秀實等,皆勛德高邁,為當時之冠。"(《宋史·志第五十八·禮八》)
"關羽則為仇國所禽,張飛則遭帳下所害。凡此名將,悉皆人雄。"(《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關張比疆治,將相俱和同。"(《梁父吟》)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公結髮戎旅,妙善孫吳 。如雲如鳥之形,因山背水之勢,莫不深明權變,躬先士卒。雙鞬並帶,二戟兼提。滕灌之驍雄,關張之勇捍,復見于茲矣。"(《大周使持節少傅大將軍大都督恆夏靈銀長五州諸軍事恆州刺史普安壯公墓誌銘》)
"爾久從征伐甚有戰功語其威名乃關張之比也。"(《冊府元龜·誡勵》)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禦》)
"蜀之乃祖乃父,或士或人,而皆內稟忠貞,外資驍果,武負關張之氣,文傳揚馬之風,迎大駕以涉岷峨,合諸軍而定關輔忠氣冠乎日月,勛業著乎山河,凡在幽遐,皆所傳達。"(《冊府元龜•傳檄》)
"關羽、張飛,爪牙悉標于西廡。威生戶牖,武耀庭除。"(《蜀先主廟記》)
"乃若關雲長、張益德,雖曰萬人之敵,而程昱等輩奇之,然功業之著見者蓋鮮矣。"(《十先生奧論注》)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索苞有文武材,舉孝廉,除郎中,每征伐克敵,勇冠三軍,時人比之關羽。宋澄于金城,為步羌三千人所圍,窮守孤堆,垂當破沒,苞以完騎五千,奮劍突陣,徑入與澄對坐,捶頭拊掌大笑。羌皆佩盾、擢刀四面直前。苞謂澄曰:"君但安心,觀我擊之。"乃除區弓接矢,繞捶射之,莫不應弦而倒,皆陷盾通中,立殺三十餘人,創夷者百計,羌即散走。稱神。"(《敦煌實錄》)
"子彥少嘗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乃命開內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時以為逾于關羽。"(《魏書·列傳第十三》)
"留贊鷙猛壯烈,萬人敵也。其剚刃信足與雲長之刮骨,何以異哉?心有主而不動,視疾痛死生若無與于已者,壯士之勇也。況復得其死哉!"(《續後漢書·列傳第六十七》)
"公專逹西南則卻地千里,東北則獻俘億計。至若挫魏勝觧趙圍,斬顏良於萬人之中,伏孟獲于七縱之際。皆公之任也!"(《文苑英華·巻三百六十九》)
"惟公少稱弘量,喜慍不形,尤長武略,仁而有勇。及感會風雲,立功成務,謙虛下物,始終無改。雖復關羽有國士之風,祭遵懷儒者之操,無以加也。"(《文館詞林·巻四百五十三》)
"武帝伐廣固,仲德為前驅,戰輒破之,大小二十餘戰。論曰:王仲德受任二世,能以功名始終。入關之役,檀、王咸出其下。元嘉北討,則受督於人,有藺生之志,而無關公之憤,長者哉。"(《南史·列傳第十五》)
張輔:"張飛關羽,皆人傑也。"(《名士優劣論》)
葛洪:"咸謂勇力絶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授首非所。"
陸云:"關羽滔天,作雲西土。帝曰將軍,整爾熊虎。"(《吳故丞相陸公誄》)
石重貴評張彥澤:"猛若關張,氣吞荊聶,薦膺委寄,每著勤勞。鳴鏑離弦,既得吟猿之妙;青萍出匣,久彰斷兕之名。營陣之間,皆推果毅。"(《親征契丹命將制》)
尹義尚:"徐元直西蜀之謀士,關雲長劉氏之驍將,須歸即遣,知叛弗追,今之與古,何其異趣?"(《與徐仆射書》)
常璩:"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公壯羽勇鋭,拜偏將軍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
張茂:"曜可方呂布、關羽,而云孟德不及,豈不過哉。"(《十六國春秋》)
崔鴻:"劉淵別將劉翼,驍勇過人,能一手舉殿柱,跳過平陽門,時人擬之關張。"(《十六國春秋》)
薛安都:"時人云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南史·薛安都傳》)
庾信:"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經一百六戰。通中陷刃,疾甚曹參;刮骨傅藥,事多關羽。而風神果勇,儀表沉雄,事親無隱無犯。學不專經,略觀書籍;兵無師古,自得縱橫。"(《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
郎士元:"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誰為感恩者,意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隔。離筵對此宇,灑酒暮天碧。去去無復言,銜悲向陳跡。"(《壯繆侯廟別友人》又稱《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
王維:"非關羽之絶倫,何以廁跡虎臣、儀形麟閣?"(《為曹將軍謝寫真表》)
元結:"何人恩信過于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問進士(永泰二年通州問)·第五》)
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絶"。
張士貴:"乃絳州義軍都頭目薛懷玉也。此人勇若關張,智同伊尹,堪當大用。"(《薛仁貴征遼事略》)
賀遂亮:"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張元晏:"禰衡垂一雜訊之名,關羽藎萬人之敵。禦眾布投膠之德,禮賢懷比飯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授馮行襲昭信軍節度使制》)
董侹:"惟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絶倫。"(《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
李儉:"黃霸為列郡之雄,關羽乃萬人之敵。"(《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中允贈工部尚書清河張公神道碑銘》)
楊炯:"攻城野戰,張飛、關羽;奇策密謀,荀攸、賈詡。"(《瀘川都督王湛神道碑》)、"陶公相宅,郭璞占墳。面丹鳳而背元龜,兆青烏而征白馬。三百篇之後,卜筮何從?二千石之榮,子孫無替。長男仁叡、男中仁楷、少男仁護、仁昉等,或體窮三變,藩、陸不足以昇堂;或力敵萬夫、關、張不足以扶轂。"(《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
杜甫:"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謁先主廟》)
杜牧:"天下無雙將,關西第一雄。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矯矯雲長勇,恂恂郄縠風。"(《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唐僖宗:"前左武軍大將軍宋皓,負關張勇智,有韓白英雄,累著戰功,再居環衛。"(《討王郢詔》)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三國論》)
李德裕:"蜀先主與關羽、張飛同臥起,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皆用此道,故能成功。夫禦英傑,使猛將,與見道德之人,接方正之士不同也,不可以繁禮飾貌,以浮辭足言,宜洞開胸懷,令見肝肺。氣懾其勇,恩結其心,雖踞洗召之,不為薄矣。祿山,夷狄之譎詐者也,非將門英豪,草萊奇傑,其戰鬥之氣,擊刺之才,去關、張遠矣!"(《英傑論》);"魏得關羽,則張遼挾以前驅。故能挫強楚之鋒,取顏良於麾蓋。"(《授何清朝左衛將軍兼分領蕃渾兵馬制》)
徐夤:"雖倚關張敵萬夫,豈勝恩信作良圖。能均漢祚三分業, 不負荊州六尺孤。綠水有魚賢已得,青桑如蓋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後,建國如何號蜀都。"(《蜀》)
陳淵:"當時先主得關張,能使西川弱勝強。"(《默堂集·卷九》)
貫休:"龔遂劉寬同煦嫗,張飛關羽太驅馳。"(《賀鄭使君》)
岑參:"虜騎無數來,見君不敢當。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
趙蕤:"(虞世南)曰: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臣主同心,魚水為譬,但以國小兵弱,鬥絶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國;若使與曹公易地而處,騁其長算,肆關、張之武,盡諸葛之文,則霸王之業成矣。"(《長短經》)
崔致遠: "軍名定難,雅稱關張之聲;縣號宜君,克符堯舜之德。"(《賀殺黃巢賊徒狀》);"斯乃司徒相公鏡於心而寬兮綽兮,枰於事而無偏無黨,網羅雋彥,籠罩驍雄,于儒則沈謝呈才,于武則關張效力。"(《初投獻太尉啟》);"所謂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絳灌亦一時俊傑,關張非累世勛庸,鏤姓名于金鼎玉鍾,飾儀形于雲台煙閣,永言盡美,孰敢爭先?"(《徐州時溥司空·第二》)
桑叔文:"漢有汲黯,當朝為之正色。若非功高衛霍,名比關張,孰能有此榮貴。"(《唐故淮南節度討擊副使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兼泗州長史上柱國北平縣開國伯田府君墓誌銘》)
徐鉉:"唐室崩離,諸侯角逐。吳武王奮桓文之舉,我先君效關張之用。摧(生字"亠凶",即腦字無月)略地,所向無前。功加于時,慶鐘于後。"(《洪州豐城縣李司空碑文》)
孔平仲:"狄青字漢臣。元昊叛,屢將兵出戰,四年間大小二十五陣,八中流矢,人呼'狄天使',上觀其儀表曰:'朕之關張。'"(《孔氏談苑》);"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邀看大船載旗鼓,聞說乃是關雲長。"(《詠于將軍詩》);"北人更欲生關羽,猶倚糜芳信士仁。 曹操雄心懷白馬,董昭空自弄精神。"(《詠史下·關羽四首》)
曹勛:"帝謂關張勇,氣吞豺虎群。忠誠昭白日,始卒翊明君。滅沿台躔耀,哀榮鳳口墳。傳家有賢嗣,淚血入江雲。"(《楊和王輓章五首》)
李邦直:"天下義士,雲長之徒掉臂而徐去,管寧之屬浮海而避之。"(《魏論》)
謝采伯:"孫權運籌于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密齋筆記·卷二》)
文天祥:"項籍、關侯、敖曹擒虎之流。"(《文山集·送彭叔英序》)
陳子微:"廈傾木不支,鼎重足先折。關張不終身,儀秦亦無舌。"(《本堂集·卷二十九》)
劉知幾:"關張以傲誕為將,桑霍以滿盈居職。"(《思慎賦》)
員興宗:"吾鄉所遣騎,乃探騎耳。豈人人關張乎!"(《九華集·卷二十四》);"時乎不渾護強中擒呂布,神乎不蓋藏萬眾取顏良。"(《九華集·卷二十四》)
綦崇禮:"以頗牧之才,關張之勇,盡護諸將,獨殿一方,鏖兵苦戰,則大敵為殱,據險守堅,則嚴師莫犯。"(《北海集•卷十一》)
李廌:"駢英雄則關張奮其武,登雋良則龐蔣善其職。"(《濟南集·卷五》);"三方各虎踞,猛將皆成群。屹然萬人敵,惟髯稱絶倫。仗節氣蓋世,橫矟勇冠軍。"(《關侯廟》)
黃履翁:"古之烈士才略,則向寵、柳渾、蔡道貴、鮑昭。或曉暢軍事,料敵萬里;或勇比關張,或治績顯太原。"(《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卷四》)
汪藻:"決勝重圍,飛、羽有萬人之敵。"(《浮溪集·韓世忠除兩鎮節度使制》)
蕭常:"羽飛萬人之敵勇有餘,而不知跡其行事。皆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少恩,此其所以敗也。"(《續後漢書》)
劉克莊:"骨已朽黃泉下,傳猶列青史中。猛樸時來宰相,關張運去英雄。"(《即事六言四首》);"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即事六言四首》)
方回:"萬人為翰墨,無一曹思王。萬人握干殳,無一關雲長。"(《題來將軍括蒼送行卷》)
賈似道:"要知鬥處關張勇,頭小牙長體似金。"(《促織經·琵琶翅》)
何溟:"四海紛紛漢鼎移,將軍委質願扶持。欲除曹氏眼前害,豈料吳兒肘後欺?報國忠心千載著,復仇遺恨幾人知。我因王事行郊邑,特向高墳酬一卮。"(《題大王塚》)
趙秉文:"壯如破敵,勢甚擒賊,至如關羽義勇,張綱奮烈。取鯨鯢于堅陣,叱豺狼之當轍。"(《滏水集·古賦·海青賦》)
李俊民:"鼎足相吞勢未分,誰能傾蓋得將軍?曹吳不是中原手,天下英雄有使君。"(《襄陽詠史·關將軍廟》)
吳箕:"關雲長有功于魏,舍之而去,不畔先主,此有古國士風,亦足以見先主之得人心。"(《常談》)
岳飛:"一死何足道,要使後世書策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金駝續編·卷二十八》)
龔開:"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宋江三十六贊》)
郭允蹈:"關雲長以萬人之敵,弘護荊州,昭烈君臣以為長城,而輕躁寡謀,墜呂蒙之詭計。昭烈勇于一決,以爭荊州,君臣於是俱失之矣!或謂:是後也,昭烈不自將,而孔明長嘯以下荊州,則何如?曰:非孔明之志也。孔明固謂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之。又謂國賊曹操非孫權,又謂法孝直在,必能諫止上此行,孔明蓋亦難之矣。曰:然則荊州遂可置之度外乎?曰:向使雲長自江陵出襄陽,而益德、黃權有一人焉,為居守之計。則固可震撼中原,而無後顧之憂矣。雲長既死,雖孔明亦未如之何也。"(《蜀鑒 ·昭烈敗績于猇亭》)
鄭咸:"侯諱某,姓關氏,以忠義大節事蜀先主昭烈皇帝,為左右禦侮之臣,官至前將軍,假節鉞。侯之名聞天下後世,雖老農稚子,皆能道之。然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曹孟德以奸雄之資,挾天子以令中原,虎視鄰國,謂'本初猶不足數,而況其下乎?'獨先主區區,欲較其力,而與之抗。然屢戰而數敗矣。士于此時,懷去就之計者,得以擇主而事之。苟不明於忠義大節,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夫爵祿富貴,人之所甚欲也。視萬鍾猶一芥之輕,比千乘于匹夫之賤者,豈有他哉,忠盡而義勝耳。侯以為曹公名為漢臣,實漢仇也。而先主固劉氏之宗種,侯嘗受漢爵號矣。苟為擇其所事,則當與曹乎?當與劉乎?曹、劉之不敵,雖愚者知之。巴蜀數郡,以當天下之半,其成功不可待也,而侯豈以此少動其心哉?秋霜之嚴,見日見則消;南金之堅,遇剛則折。而侯之忠義凜然,雖富貴在前,死亡居後,不可奪也。孔融、楊彪皆巨德元老,一日少忤曹公,乃戮而囚之。侯為曹公所得,不敢加無禮焉;比其去也,熟視而不敢追。然則侯之所本,勝曹公多矣。蓋有以服其心而折其氣,豈在行陣間乎!侯本解人,廟于郡城之西。廟久不治,裡中父老相與經營,加完新焉。時維太守張公,別乘張公,相與為雍容鎮靜之政,而解民熙然樂之,日有餘暇,可以致力於神矣。然則神安其宅,厥有由哉。"(《重修廟記》)
張商英:"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詠辭曹事》)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對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策》)
南濤:"及刺顏良於東郡,曹公即表王漢壽亭侯。"(《紹興重修廟記》)
黃茂才:"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武安王贊》)
葉適:"(耿)豪雖凶粗不足取,而以關張比之,則又其細爾。"(《習學記言·卷三十五》)
朱熹:"正如關羽擒顏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別人,直取其頭而歸。"(《朱子語類》)
孫鋭:"千載人,百世士。知正統,明大義。漢丞相,蜀先主。同公心,燭三光。為岳瀆,為星雲。今不死,髯將軍。"(《雲長公贊》)
陸游:"顏良文醜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讀史》)
洪邁:"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勛,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輕敵也。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于萬眾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軍皆沒,羽威震華夏,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鋭,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呂蒙、陸遜之詐,竟墮孫權計中,父子成禽,以敗大事。"(《容齋隨筆·卷十一》)
陳亮:"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陳元靚:"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絶倫。"(《事林廣記後集》)
火魯胡達:"來謁崇寧廟,遺容古貌寒。奮戈扶寒祚,斬將報曹瞞。忠烈條山並,英靈解土。未能並吳魏,常使後人嘆。"(《謁解州廟》)
郝經:"羽、飛昭烈喋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復漢室,百折興王。闞如兩虎嘯風從,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號稱萬人敵。羽報效于操,致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羽儀狀雄偉,岳岳尚義,儼若神人。"(《續後漢書·卷十六》);"昔魏武之於關侯,梁高祖之於賀拔勝,孔明之於徐庶,皆謀臣猛將,反覆去就,知其無留,意猶不固止。"(《與賈丞相書》);"雲長萬人之敵,而呂蒙襲取。昭烈一世之雄,而陸遜摧破。漢之義師,不復東征。祗保梁益,吳遂蹈跨荊揚。操不可圗,丕乃禪代曺氏。遂有中國,而天下三分,殆非人謀亦天意也!"(《續後漢書·卷五十六》);"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跨有荊、益事戰攻,直指許、洛期一戎。操為喘氣謀避鋒,權為鯨梟示象恭。"(《重建廟記》)
迺賢:" 昔游玉泉寺,繫馬松樹林。獨坐大石上,浩歌梁父吟。老衲林下來,示我三古印。連環絡螭紐,篆畫蝕蒼暈。將軍觔無敵,勁氣橫九州。志在復漢鼎,豈事身封侯?昭烈勢孤危,恃侯作堅壘。威震曹家啊,膽落中夜起。浮雲幾變滅,瑑刻良可摹。今人千載下,拂拭空嗟吁。"(《賦關將軍印》)
周午:"三分鼎峙裂九州,群飛擇木各為謀。雲長天挺萬人敵,不事他人獨事劉。分雖君臣情骨肉,此豈漢賊所能祿?仲謀不度來求婚,遣使甘言只屈辱。奮髯北伐將徙都,白衣狙詐勞仁呼。赤帝不靈天既厭,荊蜀中斷絶一隅。人亦各為其主耳,南昌局量非操擬。嵯峨一塚余千年,長使英雄淚如水。"(《題大王塚》)
程嚴卿:"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最恨含沙多鬼蜮,堪憐失水制鯤鯨。九京莫喚英雄起,餘子紛紛論甲兵。"(《題大王塚》)
楊博:"維帝忠義昭宇宙,功業垂史冊,祀祠遍天下,黃髮稚齒,極海窮邊,靡不崇重。而帝之隨在者靈,威蓋顯赫,千載一日。"
李贄:"雲長信義,不設機械,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到底是個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衷薄甚也。"
鐘敬伯: "雲長信義性成,機械不生,故徐晃自詐而彼自誠也。其威鎮華夏,忠貫古今,真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乎?"
王夫之:"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於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併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讀通鑒論·卷九》)
李鑒:"炎漢阿危配此身,垂成功業委枯榛。傅糜俱罪生狂計,蒙遜陰謀繆見親。自許以南俱失望,吞吳而下豈無因?三分往事成陳跡,椽筆稱量自有神。"(《題大王塚》)
胡琦:"孰若雲長大勇憤發,心不忘義,事漢昭烈,誓同生死。守荊州九年,賊畏之如虎,討樊之舉,鼓忠烈之氣,破奸雄之膽,可不謂壯哉!惜乎事機垂成,禍生於所忽,乃守其志,終始不回,卓然為漢忠臣,獨見稱于後世。廟食玉泉,至今不絶。四方祈謁,靈應如響,不亦盛乎!及考其事蹟本末具存,國志所不載者散在眾籍,文字交錯,難用檢尋,覽之者無不病焉。"(《新編實錄序》)
張珣:"憶昔天下初三分,猛將並驅誰軼群。桓桓膽氣萬人敵,臥獨許髯將軍。威吞曹瞞欲遷許,中興當日推元勛。惜我壯繆功不就,竟令豺兕還紛紛。血食千年廟貌古,歲時歌舞今猶勤。君不見天都、靈武巢未覆,撫髀常思漢壽君。"(《義勇行》)
程敏政:"古今稱之者,以其忠義大節,足以仰高於後也。"(《讀將鑒博議》)
畢沅:"吳國公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續資治通鑒》)
劉緯:"鞍馬平生百戰身,可憐于此臥荒榛。俘來于禁元輕敵,釁起孫吳為結親。魚水君臣終不忝,功名竹帛擬重新。玉泉寂寂悲黃鳥,千載英靈漢代人。"(《題大王塚》)
乾隆帝:"關帝力扶炎漢,志節懍然,陳壽撰志,多存私見。正史存謚,猶寓譏評,曷由傳信?今方錄四庫書,改曰忠義。武英殿可刊此旨傳末,用彰大公。"(《清史稿》卷84)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蔡東藩:"赤膽忠心誓報劉,越江討賊死方休;東吳不念東風惠,萬古江潮咽恨流。"
毛澤東:"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前會長朱大渭:"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斗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歷史學家、《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鋪門前掛一對聯云:'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着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于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几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複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籍,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出生爭議

《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以及三國魏晉時期的其它資料等並沒有可以被用來推測關羽出生年月的相關信息,唯一牽涉到年齡長幼的信息是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不過張飛的年齡也無任何記載。

但是伴隨着關羽從北宋開始在民間藝術形象及各統治政權對其推崇的不斷提高,此後關於其出生時間開始出現了多種不同信息,諸如: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六月六日 未指明年份。
元胡琦《關羽年譜》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據傳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清張鎮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 《解良關帝志》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周廣業 《關王事蹟徵信編》 郭茂泰 《荊州府志》等認為是五月十三日。
這些資料雖受到爭議,但現今國家民間皆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神明關公聖誕生日確切可信的資料。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現在,關於關羽出生日期的考證仍舊在繼續,諸如田福生就認為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160年8月13日)最可信,此外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等說法也有相關證據。但各種說法都缺乏決定性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關的資料首次出現的時間相距三國時期都超過一千年,可考證和確信程度均不大。當然近年來開始也有史學家指出陳壽的《三國志》也有記載錯誤。

歷代崇奉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敕封的官職最多,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萬曆野獲編》)。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朝鮮《宣祖大王實錄》)。隨着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漢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關帝的廟宇。

佛教也視關羽為護法神,漢地佛教尊奉關公為伽藍菩薩,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藏傳佛教亦尊關羽為護法神。 隨着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好友分享:

相關推薦列表

  • 道教
  • 中國道教神譜
  • 洞天福地
  • 黑白無常
  • 七十二福地
  • 三十六小洞天
  • 十大洞天
  • 太陽星君
  • 鬥姆元君
  • 太元聖母
  • 東王公
  • 玉皇大帝
  • 元始天王
  • 道德天尊
  • 靈寶天尊
  • 元始天尊
  • 三清三境
  • 三清道祖
  • 鬥姥天尊
  • 東華帝君
  • 西王金母
  • 五方五老
  • 玉皇上帝
  • 地母元君
  • 四極大帝
  • 紫微大帝
  • 長生大帝
  • 天皇大帝
  • 青華大帝
  • 三官大帝
  • 普化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陽星君
  • 太陰星君
  • 五德星君
  • 五斗星君
  • 二十八星宿
  • 風、雲、雷、雨諸神
  • 玄天上帝
  • 女媧娘娘
  • 九天玄女
  • 城隍尊神
  • 神農大帝
  • 軒轅黃帝
  • 太上道祖-老子
  • 正一天師-張道陵
  • 文始真人-尹喜
  • 陸通真人
  • 淨明真君-許遜
  • 南華真人-莊子
  • 三茅真君
  • 少陽帝君
  • 正陽帝君
  • 孚佑帝君-呂仙祖
  • 海蟾純佑帝君
  • 重陽祖師
  • 魁鬥星君
  • 鬼谷仙師
  • 東嶽大帝
  • 司命真君
  • 文昌帝君
  • 關聖帝君
  • 保儀尊王
  • 天上聖母
  • 保生大帝
  • 臨水夫人-陳靖姑
  • 武穆岳王
  • 開漳聖王
  • 廣利尊王
  • 三山國王
  • 靈安尊王
  • 廣澤尊王
  • 延平郡王
  • 清水祖師
  • 田都元帥
  • 五府千歲
  • 豁落靈官
  • 正一玄壇趙元帥
  • 鬥口靈宮
  • 地祇太保
  • 都雷太歲
  • 福德正神
  • 西秦王爺
  • 何仙姑
  • 武財神-趙元帥
  • 法主公
  • 南鬥星君
  • 南嶽大帝
  • 張三丰
  • 張果老
  • 淨明祖師許真君
  • 註生娘娘
  • 七爺 八爺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 八仙-鐘離權
  • 八仙-藍采和
  • 中壇元帥
  • 中嶽大帝
  • 四靈之首-龍
  • 巧聖仙師
  • 龍之九子
  • 薩真人
  • 古公三王
  • 蘇府千歲
  • 安太歲與犯沖太歲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