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藍采和

 藍采和之八仙之一;據南唐沈汾續仙傳記述,他原是一位行丐道士,常穿破爛衣衫,一腳着靴,一腳赤行。夏天時在長衫內穿厚厚的內衣,冬天時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氣彷如蒸氣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討飯,手持大拍版,長三呎余。在市中常醉踏歌,機捷諧謔,似狂非狂,其歌詞說:「踏歌藍采和,世間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大多率爾作,有神仙出世意,人不能測。有人孩童時見過他,及至年老再見,采和顏狀如故;他把行乞得到的錢穿在繩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顧。有時贈與窮人家,有時花在酒肆中。傳說他後來周游于濠梁間,在酒樓乘醉,騎鶴輕升雲中,冉冉仙去。元遺山有詩題其像云:長板高歌本不狂,兒曹自為百錢忙,幾時逢着藍衫老,同向春風舞一場,藍仙本是男子,但後世戲曲中常扮着女裝。藍采和聖誕為四月六日,或說為三月六日 。

藍采和姓許名堅,字伯通,是道教八仙之一,唐玄宗時人,手捧花籃。花籃裡包羅萬象,神秘莫測,芳香襲人,能廣通神明,驅除邪靈。

他經常並手持大拍版,穿著破爛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則打赤腳,于長安市上乞討,乞討得來的銀錢有時贈與窮人,有時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詞多充滿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歡于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並且身上冒出白色的熱氣。相傳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見過他,藍采和的容貌都沒有改變。而最後,藍采和得鍾離權度化,于酒樓乘醉騎鶴而去。在八仙中排第六位。

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分別是: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據有人研究,漢、六朝時已有"八仙"一詞,原是指漢晉以來神仙家們所幻想的一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到明代中葉吳元泰的《東遊記》和湯顯祖的《邯鄲夢》問世後,才被正式確定下來,據華軒居士最早的史料佐證為北宋乾德四年應李玄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才形成八仙之說,後有大羅神仙,八仙,其實神仙就是對老百姓做出貢獻而故去的知名人士。民間有這樣一說:"地方官員凡是羅姓的基本上都是實打實為老百姓做事實的"也許是一種偏見罷了。或許就是大羅神仙最早雛形。

實際上藍采和的年齡和性別是未知的。但是很多人說他是貌似少女的男童,道教一些經典的說法是兼具男女之特徵,也就是陰陽結合,加上性格古怪,使他成為八仙中最神秘難懂的角色。

據說娶了46位妻子,養育了360位子女,超過21代,藍印文為藍氏家族第21世後裔,石馬村一帶現有藍氏後裔2000餘人,他125歲時和25歲妻子結婚。

好友分享:

相關推薦列表

  • 道教
  • 中國道教神譜
  • 洞天福地
  • 黑白無常
  • 七十二福地
  • 三十六小洞天
  • 十大洞天
  • 太陽星君
  • 鬥姆元君
  • 太元聖母
  • 東王公
  • 玉皇大帝
  • 元始天王
  • 道德天尊
  • 靈寶天尊
  • 元始天尊
  • 三清三境
  • 三清道祖
  • 鬥姥天尊
  • 東華帝君
  • 西王金母
  • 五方五老
  • 玉皇上帝
  • 地母元君
  • 四極大帝
  • 紫微大帝
  • 長生大帝
  • 天皇大帝
  • 青華大帝
  • 三官大帝
  • 普化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陽星君
  • 太陰星君
  • 五德星君
  • 五斗星君
  • 二十八星宿
  • 風、雲、雷、雨諸神
  • 玄天上帝
  • 女媧娘娘
  • 九天玄女
  • 城隍尊神
  • 神農大帝
  • 軒轅黃帝
  • 太上道祖-老子
  • 正一天師-張道陵
  • 文始真人-尹喜
  • 陸通真人
  • 淨明真君-許遜
  • 南華真人-莊子
  • 三茅真君
  • 少陽帝君
  • 正陽帝君
  • 孚佑帝君-呂仙祖
  • 海蟾純佑帝君
  • 重陽祖師
  • 魁鬥星君
  • 鬼谷仙師
  • 東嶽大帝
  • 司命真君
  • 文昌帝君
  • 關聖帝君
  • 保儀尊王
  • 天上聖母
  • 保生大帝
  • 臨水夫人-陳靖姑
  • 武穆岳王
  • 開漳聖王
  • 廣利尊王
  • 三山國王
  • 靈安尊王
  • 廣澤尊王
  • 延平郡王
  • 清水祖師
  • 田都元帥
  • 五府千歲
  • 豁落靈官
  • 正一玄壇趙元帥
  • 鬥口靈宮
  • 地祇太保
  • 都雷太歲
  • 福德正神
  • 西秦王爺
  • 何仙姑
  • 武財神-趙元帥
  • 法主公
  • 南鬥星君
  • 南嶽大帝
  • 張三丰
  • 張果老
  • 淨明祖師許真君
  • 註生娘娘
  • 七爺 八爺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 八仙-鐘離權
  • 八仙-藍采和
  • 中壇元帥
  • 中嶽大帝
  • 四靈之首-龍
  • 巧聖仙師
  • 龍之九子
  • 薩真人
  • 古公三王
  • 蘇府千歲
  • 安太歲與犯沖太歲的真義